1932年秋天,蒋军里的关麟征独立旅升级成了25师,手下管着两个旅。挺有意思的是,师长关麟征,加上两个旅长杜聿明和张耀明,他们不光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,还都是陕西老乡。关麟征来自陕西的户县,现在叫鄠邑区;杜聿明呢,是陕西米脂的;张耀明,则是陕西临潼的。
按理说,遇到老乡那肯定是亲上加亲,得互相帮衬着。关麟征和张耀明之间,那关系确实是铁打的,张耀明一直以来都是关麟征小圈子里的二把手。可说来也怪,同样是老乡,关麟征对待杜聿明的态度那可就差远了,经常是摆着张冷脸,这让杜聿明在关麟征手下干活,心里头总是不太痛快,手脚也放不开。
【长城血战,却未得青天白日勋章的杜聿明】
25师刚成立没多久,就跟第2师、第83师一起被编进了十七军。说起来,这三个师的师长,关麟征、黄杰、刘戡,全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。
关麟征特别想让张耀明来做自己的副手,但十七军的军长徐庭瑶却对杜聿明青睐有加。所以,当杜聿明被提拔为副师长时,关麟征心里头那是一百个不乐意。
关麟征管理军队挺严格的,但不太爱钻牛角尖。相比之下,杜聿明就细致多了,特别擅长训练士兵。结果没多久,师长关麟征和副师长杜聿明就在训练上有了分歧。关麟征一急眼,直接告诉各部队长,都得听他的。这样一来,杜聿明在25师就显得挺为难了。
1933年3月份,热河一失守,日军没歇着,继续往前冲,长城那边就打起来了。十七军接到命令,立马往长城那边赶。25师在关麟征和杜聿明的带领下,他们动作快,是三个师里头头一批到古北口前线的。
3月9号那天,25师赶到了古北口的二线防守位置。可刚一到那儿,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呢,前面的一线阵地,东北军就被日军给打败了。为了赶紧抢回战场上的优势,关麟征将军二话不说,亲自带着一个团就向日军冲去。那场仗打得真是惊心动魄,关麟征身上被榴弹炸了五六个口子,浑身上下都是血。他身边的卫兵们,大部分也都牺牲在了战场上。
关麟征不顾伤痛,亲自上阵指挥,带着队伍奋勇夺回高地,瞬间改变了战场上的形势。但因为伤势实在太重,接下来的战斗,他就只能交给杜聿明来指挥了。
3月12号那天,25师打得特别惨烈,损失很重,实在是顶不住了。就在这时,黄杰带着他的第二师及时赶到,接过了防守的重任。
长城抗战打完后,总共有48个人得到了“青天白日勋章”。这名单里头,啥东北军、西北军、晋军,还有中央军的都有,涵盖面挺广的。就说那个十七军吧,三个师长关麟征、黄杰、刘戡,一个不落都拿奖了(军长徐庭瑶是后来补上的)。关麟征在25师时受了伤,之后实际上是杜聿明在带队伍,但他自己没捞着这枚勋章。反倒是关麟征的亲信,25师75旅的旅长张耀明,他得了奖。这事儿吧,让人觉得挺有意思的。
打完仗后,杜聿明不想继续待在25师了,他通过徐庭瑶的帮忙,进了南京中央军校的高级培训班,也就是第一期去学习提升。
1936年春天,杜聿明完成了高级教育班的学业,心里头不太乐意再回25师,去面对关麟征。好在老上司徐庭瑶又出来帮忙了,他向蒋介石推荐杜聿明,让杜聿明去南京陆军交辎学校这个新成立的学校,当上了学员队队长。就这样,一直到10月5号那天,杜聿明才被正式授予了少将军衔。
那会儿的杜聿明,在蒋军里头算是黄埔出来的,但不怎么受重用。后来他能有出息,多亏了徐庭瑶这位慧眼识人的上司。
【和关麟征不和,愤而辞职的郑洞国】
长城抗战那会儿,郑洞国是黄杰手下第2师第4旅的旅长。当第2师接替25师防守的阵地后,郑洞国就带着他的部队,死守南天门那片地方,跟日军连续打了好几天硬仗。
刘戡带领的83师,是十七军里三个师里面最晚到长城战场的。这支部队是十七军里装备最精良,人数也最多的一个师。
83师后来跟日军在好多地方展开了激战,每天死伤人数都在好几百到上千。战斗持续到最后,刘戡看着自己之前还武器满满的部队,现在伤亡已经超过了一半,而且丢失了好多阵地,心里悲愤交加,拿起枪就想自杀,还好被参谋长符昭骞他们赶紧把枪给抢了下来。
83师大块地盘失守后,郑洞国带着剩下的队伍赶紧往后面撤,打算休整一下。可一听前线情况紧急,他二话不说,带着手下又往战场上冲。到了前线,郑洞国直接脱了军装,就穿个衬衫,拿起枪就亲自上阵杀敌。好在有83师的反攻部队帮忙,他们最终还是把丢的大部分地盘给抢了回来。
长城抗战那会儿,杜聿明是个副师长,郑洞国呢,是个旅长。不过后来,郑洞国的路子走得似乎更顺一些。到了1936年,黄杰成了税警总团长,他特别看重郑洞国,一推荐,郑洞国就升为了第二师师长。反观杜聿明,那时候他去了交辎学校,算是低调了一段时间。
1937年那会儿,关麟征升官了,当上了52军的军长。他手下管着两个师,一个是第2师,师长是郑洞国;另一个是第25师,师长是张耀明。关麟征一当上长官,郑洞国的情况就有点像当年杜聿明在25师那会儿了,挺不容易的。
关麟征对张耀明那可是特别关照,心里总惦记着这位既是老乡又是铁哥们儿的兄弟,可对郑洞国就没那么热情了。52军在徐州会战里那可是立下了大功,特别是台儿庄那一仗,他们反击打得漂亮,关麟征也因此得了个“关铁拳”的称号。
台儿庄大战胜利没多久,关麟征就被提拔为第32军团长。这样一来,52军军长的位置就空缺了出来。关麟征心里早有人选,他大力推荐张耀明来当这个军长,而对于副军长的位置,他只推荐了郑洞国。不仅如此,他还特别跟郑洞国说,别再去兼任第2师师长了。
郑洞国和张耀明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,不过呢,郑洞国比张耀明早一年当上师长,也早一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。全面抗战开始后,52军在保定、徐州这些地方打仗时,郑洞国带的第2师,不论是牺牲的人数还是打胜的仗,都比张耀明的25师要多。
郑洞国心里头可不服这口气,一怒之下,干脆请了长假,离开了军队。想他自北伐那会儿起就在第二师待着,这回憋着气走人,心里的憋屈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汤恩伯对郑洞国的能力十分看好,他得知情况后,赶紧跟军政部打了个招呼,征得同意后,就让郑洞国来他的集团军,担任98军的军长。
郑洞国刚上任没多久,就用二百师作为班底,扩建成立了第五军,这次杜聿明挑大梁当上了军长。他还特地邀请郑洞国来第五军的王牌荣誉一师当师长。郑洞国一听,军长的位子都不要了,直接跑去投奔杜聿明了。
到这时候,郑洞国和杜聿明成了铁哥们儿,工作上生活里都处得挺好。后来杜聿明去东北当保安司令,郑洞国就是他手下的副手。杜聿明有次生病住院了,郑洞国还帮他管起了事儿,这足以看出他俩关系有多铁。
【复杂的关麟征】
从杜聿明和郑洞国都“自愿”不跟关麟征长官走得太近这事儿能看出,关麟征可能不是个容易打交道的人。但话说回来,人嘛,都挺复杂的。我这就给你们说几个事儿,让你们瞧瞧关麟征的另一面。
1937年8月份,日本鬼子攻打保定那会儿,关麟征被刘峙点了将,让他去前线当指挥官。他不仅得带着自己的52军,还得临时管着赵寿山的17师。
赵寿山,老家在陕西户县,他原先是杨虎城的手下,因此常被蒋军那些直系将领猜疑和排挤。不过赵寿山说,关麟征对他挺好的,总叫他“寿兄”。赵寿山带的17师打日本鬼子特别勇猛,立下了不少战功,还被赞誉为华北国民党部队里,最能打的几个师之一。
有次,关麟征邀赵寿山一起去洗澡,聊着聊着,就提到有人说赵寿山和八路军走得挺近。赵寿山一听,就笑着说:“咱们都是打日本鬼子的,互相走动走动,那不是很正常嘛。”
关麟征听完之后,啥也没说,也没往上头反映。(赵寿山的老部队后来反了国民党,投了共,他在1947年3月就进了咱解放区,后来还当过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副司令员、前委委员,陕西省的省长呢。)
韩练成回忆说,1948年那会儿,他不小心露馅儿了,关麟征还出手帮他挡了一下。
东北那边一解放,原国民党“东北剿总”的头头卫立煌,就被蒋介石给扣在南京家里了,说是战败的责任得他背。被关起来的那些日子,卫立煌这个以前的国民党大官、陆军上将,可真是冷清,以前的同事们见他跟见“瘟神”似的,都躲得远远的。但关麟征不一样,他在南京办事时,还特意跑去探望卫立煌,跟守在门口的特务吵得不可开交,就为了表达对卫立煌的同情。
1939年,关麟征临时接手了第15集团军总司令的位子,带着六个军,十几万大军,打响了第一次长沙会战,他们可是这场战斗的主力呢。打完这场仗后,关麟征就正式当上了第15集团军的总司令。这样一来,在蒋军里头的黄埔生里头,他就成了第二个升到集团军总司令位置的人,第一个是胡宗南。
不过,这次晋升算是关麟征军事路上的巅峰时刻了。从那之后,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他很难再往上爬了。抗战一结束,关麟征就被调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(就是以前的黄埔军校)当教育长,后来还做了校长,但之后他就没再在一线管过军事方面的事儿了。
1949年11月那会儿,关麟征把军校校长、陆军总司令这些职务都给辞了,带着家人搬到香港长住了。他为啥不去台湾呢?说白了,就是跟陈诚关系太僵,他那火爆脾气,怎么可能屈居陈诚之下,看他脸色行事呢。
